在中国最美内海——茅尾海畔,坐落着一个美丽村庄:钦南区尖山街道九鸦村。
作为践行文明新风的典范,九鸦村以“崇文重教”为笔、以“移风易俗”为墨,让文明新风浸润每寸乡野,先后荣获“2020年钦南区文明村镇”“2023年钦州市第十八批文明村”“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绘就了一幅乡风淳厚、产业兴旺的生动画卷。
奖学金替代升学宴,崇文重教入人心
8月11日,九鸦村委里欢声笑语,返乡大学生庞语璐正和志愿者一同为村里孩子分享绘本故事,绘本上的精美插画、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孩子们沉浸其中、寓学于乐。这是九鸦村暑期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阅读环节,也是该村践行崇文重教理念的缩影。
“近年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崇文重教之风日益浓厚。”提及家乡的变化,庞语璐感慨道,“去年,我和20多名大学生拿到了村里发放的奖学金。这让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殷切期望,也更让我们坚定了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决心。”
过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成风,升学宴、满月酒等各类宴席接连不断,村民人情支出沉重,不少家庭因此不堪重负。尤其升学宴攀比之风盛行,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冲淡了教育的本真意义,让许多家庭陷入“办宴—负债—轻学”的恶性循环。
面对升学宴攀比成风的问题,2023年,九鸦村村委率先提出“取消升学宴,设立奖学金”的倡议,同年3月,制定奖学金评定标准:凡考上本科及以上院校的学生,均可获得1000元奖学金,资金来源于村集体经济和乡贤捐赠。且发放仪式不摆宴席、不收礼金,仅邀请学生、家长和村干部参加。这一做法不仅为每个家庭节省数千元的宴客开支,更让教育回归本位。截至目前,村里已有42名本科录取学生获得奖学金逾4万元,有效激励了勤学上进之风。
红白理事会掌舵,移风易俗见实效
“以前办红白事,比排场、讲面子,一桌酒席动辄上千块,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村民彭业银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家都轻松了。”
2023年,该村以成功推行“奖学金替代升学宴”为契机,顺势推动移风易俗。村委牵头成立了由老党员、退休教师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并将“不摆升学宴、不收红包礼金”等细则写入村规民约。新规明确规定“红事彩礼不超过2万元,宴席不超过15桌,每桌菜金一千元以内;白事禁止封建迷信,不得扰民堵路。”理事会全程监督劝导,确保落实。起初虽有阻力,但“以奖代宴”的成功案例有力说服了村民。新规推行后,村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全村红白事开支较以往下降20%,人情负担大幅减轻,“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
为巩固成果,村里同步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提升农家书屋效能,常态化举办“文化讲堂”,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讲堂30余场,惠及群众1500余人次。同时,设立“道德积分超市”,以积分兑换物品,激发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这一系列举措带来了切实改变。在文明新风的滋养下,村庄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30%。九鸦村党总支书记罗远杰说:“未来,村委计划通过深化研学产业、持续开展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让新风尚深度融入村民日常,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治理效果。”
研学产业促增收,文旅融合助发展
文明新风的吹拂,不仅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带动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不仅是我家,横丰村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村容村貌的改善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里建起农产品研学基地,带动多种农产品销售,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九鸦村委横丰村村民黄其安笑容满面地说。
近年来,九鸦村深挖本土资源,创新探索“农耕文化研学+庭院经济+务工增收”融合模式,联动产业发展,实现多元增收。村民依托研学项目,通过种植“红姑娘”红薯、草莓、圣女果等特色有机农产品,参与研学接待、基地管理服务等实现务工和种植双增收。
“2022年以来,基地已接待研学团队20批次,带动农产品销售突破20万元。经济上的实惠让村民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化能当饭吃’,主动参与研学基地建设、守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崇文重教从口号变成了人人参与的生动实践。”尖山街道党政办工作人员陈惠茹表示。(记者 陆 燕 实习生 卢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