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英(左)上门入户访民情。 蔡果秀 摄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黄凤英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深入一线履职担当,为民解忧办实事,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着履职为民的动人篇章。
政策入心化作乡音“翻译官”
“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有什么补贴?”“如何申请免息贷款?”惠民政策文件往往专业性强,村民理解不易。黄凤英主动担当起“政策翻译官”的重任。每当需要到村中开展工作时,黄凤英常常利用傍晚纳凉等村民易于聚集的时机,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通过“小板凳议事会”“庭院微宣讲”等灵活形式,用最朴实的方言,将上级文件中中国竞彩网: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等惠农政策掰开揉碎,讲清“我们能干什么”“补贴怎么申请”“长远有啥好处”等之类的环节和程序,以最大的耐心讲解,让每一名村民听懂明白,让党的各项政策真真正正落实到基层一线,服务于群众。
昔日文件中的抽象术语,经过黄凤英耐心讲解,变成了“地里庄稼套种啥更来钱”“房前屋后空地怎么入股分红”的明白账。政策条文化作“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语言,真正在村民心中扎下了根。
倾听民声当好群众“贴心人”
以前,谷屋村和社头山村两村村民为了方便出行,仅用几根水泥柱子就搭建了一座简易的小桥。每逢大雨,河水漫过桥面,小桥就变得很不安全。村民要是出行,只能多绕几公里的路。于是,村民对修建新桥的需求日益强烈!黄凤英将村民修桥的强烈需求反映到了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
2023年3月,经过三合镇人大代表集体票决,长安村谷屋村和社头山村桥梁项目被列入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
经过7个多月修建,长安村委连接谷屋村和社头山村的桥梁得以建成,127户653人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村民们对村人大代表黄凤英赞不绝口。
“人大代表不是荣誉,而是责任。”这是黄凤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她坚持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用“脚底板工作法”倾听群众心声。无论是村民反映的灌溉水渠年久失修问题,还是留守老人就医不便的困扰,她都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民情笔记本”上。四年来,她累计走访群众800余户,收集意见建议120余条,推动落实民生实事项目解决民生问题40余件,真正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黄凤英始终冲锋在前。去年夏天,长安村谷屋底主干道因暴雨损毁严重,道路两旁部分稻田损毁,雨水漫过道路,既导致群众生活受损,也影响了村民出行。为此,她连夜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进行昼夜抢修。但是,道路长期没有实现硬底化,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黄凤英积极向镇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最终推动全长3公里的村道硬化工程落地,惠及沿线3个村组2000余名群众。
产业赋能勇当振兴“领头雁”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长安村素有种植柑橘的传统优势,黄凤英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带领村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大红柑推广种植,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针对大红柑产业种植户提出种植技术缺乏、种植效益低的问题,她积极协助长安村组织农技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采取“一对一”现场指导方式,让农户真正学会掌握大红柑品种改良、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实现大红柑产业增产增收,推动长安村建成30余亩大红柑基地。为进一步拓宽大红柑销路,放大浦北大红柑产业品牌效益,黄凤英指导农户创新思路,引入电商平台,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带动种植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此外,她积极建言献策,在镇人代会上提出的《中国竞彩网:发展农旅融合特色产业的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项目,如今,三合镇大红柑种植基地已初步建成集观光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年接待超3000人次,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
“作为人大代表,就是要当好群众的‘传声筒’和‘贴心人’。”黄凤英朴实的言语背后,是一名基层代表扎根乡土、无私奉献的初心。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黄凤英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继续书写着履职为民的精彩答卷。(蔡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