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广西22户家庭被认定命名为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他们以文明家风传递人间大爱,以凡人善举诠释时代精神。为弘扬优良家风,传递榜样力量,文明广西推出“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事迹展播”专栏,讲述他们温暖人心、向上向善的家庭故事。
奉献精神扬大爱 文明家风润寿乡——记全国文明家庭唐学丽家庭
唐学丽全家福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的山水间,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深耕公益事业,以爱之名温暖一方,以小家大爱传递文明家风。2025年5月,唐学丽家庭这个党员之家、公益之家、文明之家荣膺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家庭、家风、家教的精神内涵。
深耕八载:从“萤火微光”到“耕心火炬”
“社工不仅是职业,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修行。”唐学丽这样定义她的使命。2017年,她创立浦北县首家专业社工机构——浦北县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心构建“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八年深耕,机构从2人发展到60人专业社工团队,培养专业志愿者250余名。同时,她带领团队致力于提升基层儿童工作队伍能力,4年间培训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约1200人次,帮助提高儿童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技能,搭建起“儿童主任+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承接各级妇联“儿童之家”志愿服务项目,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县264所“儿童之家”,开展活动1700场次,直接服务儿童及家长超过12万人次。他们扎根基层多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为变故家庭申请救助、为受创孩子疏导心理、为困境儿童重建支持网络、为特困老人送去温暖、帮教涉案未成年人……从个体微光到汇聚成炬,她和她的“耕心”团队,用专业与热忱在浦北大地上精心耕耘,播撒希望与温暖。
耕心社工与老人们一起包粽子过端午节
伉俪同行:公益路上的“黄金搭档”
在乡间小路上,孩子们雀跃地欢呼:“唐姐姐、胖叔叔他们来了!”走在唐学丽身旁的胖叔叔是她的丈夫杨华安,这位曾经的“圈外人”,被妻子的热忱深深感染,毅然考取社工证,成为她最坚定的同行者。夫妻俩思想同频、配合默契,如同公益路上的“黄金搭档”。他们深知监护缺失和关爱匮乏是留守、困境儿童成长路上最大的“暗礁”,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耐心倾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安慰与引导,他们定期上门陪伴,陪孩子做游戏、聊天,慢慢打开孩子心扉;在孤寡老人的家中,为老人们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解闷,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唐学丽与杨华安,这对社工夫妻的足迹几乎遍布浦北县所有村(社区),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需要关爱的角落。“助人自助是我们坚守的信念,这份共同的信念,让我们在风雨兼程中始终步履坚定。”杨华安说。
杨华安开展留守老人和儿童安全风险防范志愿服务活动
党员先锋:践行为民服务使命担当
“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冲锋在前,把服务民生作为应尽之责。”这对党员夫妻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夫妻两人同心同德、默契配合,一个擅长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一个精于个案辅导、情感关怀,共同带领团队深耕细作,精心打造出“消社联动”“为爱减负”“青葱课堂”“周末童伴”等特色服务品牌。他们怀着服务基层的初心,承接涵盖心理健康、“一老一小”、乡村振兴、家庭教育和就业服务等领域服务项目60余个。他们带领耕心社工团队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八年来,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累计超过2500场次,服务群众超20万人次,这对党员社工伉俪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先锋本色,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唐学丽到校园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守护美好青春法治宣传活动
家风浸润:小家大爱薪火相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夫妻俩爱的种子,不仅播撒在服务对象心中,也在他们的小家庭里悄然生根。女儿从3岁起就成了社工队伍里最小的“编外”成员,起初,父母只是希望她在寒暑假跟随活动,学到一些知识,拓宽孩子的眼界。然而,公益的温暖氛围深深浸润了这颗幼小的心灵,“我长大了,也要当像爸爸妈妈一样的社工。”女儿奶声奶气却无比坚定的话语,让唐学丽夫妇既意外又感动。她或许还不懂社会工作者的担当与奉献,却真切感受到了帮助他人带来的纯粹快乐。如今,小女儿已不仅是活动的“小观众”,她开始踮起脚尖,尝试着发放宣传单页,为特困老人过生日,在活动中积极与小朋友互动,那个穿梭在人群中的小小身影,至今已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16场次。父母的榜样力量成为她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身体力行传递爱心、传递文明,映射出奉献、有爱、向善的新时代文明家风。
从夫妻比翼到雏凤清声,唐学丽家庭的故事,是一篇新时代文明家庭的动人篇章。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耕基层沃土,他们的足迹,串联起散落的温暖,他们的坚持,诠释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深度与温度。这份始于初心、融于家庭、传递于未来的“公益梦”,终将汇聚成温暖人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