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陆屋镇申安村3300亩甘蔗林如绿色海洋般铺展,蔗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中国竞彩网:蜕变与希望的故事。
2016年3月,灵山县税务局干部罗旺彬主动报名申请到陆屋镇申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每一次轮换,群众都用红手印把他挽留。10年过去了,一个曾经贫困的村落,如今因一根甘蔗转动了乡村振兴的齿轮,创造出年产值超千万的“黄金产业链”,更走出了一条“产业就业两翼齐飞”的创新之路。
一根甘蔗“链”通振兴路
翠绿的甘蔗林在秋风下沙沙作响,笔直的水泥硬底化产业路延伸在甘蔗深处。
罗旺彬与蔗管员、种植大户施显国在“双高”糖料蔗基地查看新品“壮糖六号”长势。罗旺彬站在产业路上,看着长势喜人的“壮糖六号”,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寄托着群众增收致富的甘蔗林,充满信心地说:“今年又是丰收年,随着新品种的推广,今年更胜去年。”
申安村曾是村民眼中贫瘠与微薄收益的代名词。那时的甘蔗种植零散,模式原始,品种老化、管理粗放,村民守着丰富的土地资源,致富的车轮却深陷泥泞。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罗旺彬任驻村第一书记后,经过调研,把甘蔗种植作为申安村增收的主要产业,探索实行“公司订单+甘蔗合作社带动+农民分散承包种植”的发展模式,构建“致富能人带动+甘蔗种子供应+化肥物资配套+技术专家指导+公司保价收购”的产业发展链条。
明确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罗旺彬动员施显国成立灵山县国大甘蔗专业生产合作社,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群众发展甘蔗产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过半农户加入到甘蔗种植中来。
田间地头群众不再是孤军奋战,农技专家定期走进甘蔗地,从深耕培土到精准施肥,从病虫害绿色防控到科学管护,全程提供“保姆式”指导,让科技真正在泥土里扎根。
与企业签订的收购协议每吨560元,彻底消解了困扰村民一直以来“丰产不丰收”的隐忧,企业订单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压舱石”和“定盘星”。
“以前一直种植甘蔗,产量低、收购价格低,对种植甘蔗增收已经没有一点信心,罗书记来了还叫我们种植甘蔗,我是有抵触情绪的,”农户曾自柳说,“没想到,到年底收蔗时,不但产量比以前高,企业的收购价也比过去高得多。”近年来,在罗旺彬的指导下,不断地优化甘蔗品种结构,现在一亩甘蔗产量8吨起,产量比过去翻了一番,种植面积也从开始几亩发展到如今的近20亩,每年甘蔗榨季,企业订单直接收走,农户们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为了促进申安村甘蔗产业的发展,罗旺彬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和后盾单位的支持并跑动相关部门,整合资金1800多万元修建了25条共9.5公里的村(屯)级水泥硬底化道路,新建面积6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和新办公楼,为3300多亩糖料蔗产业园修建硬底化道路及排水渠。
数字是沉默的,却最响亮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蜕变奇迹。如今,申安村超过660户农户投身“双高”糖料蔗种植的浪潮,总面积达到3300亩。
科学的管理和良种的威力在此爆发,平均亩产突破8吨大关,年总产量高达2.6万吨。按照订单价格计算,申安甘蔗产业年产值达1450万元。
“两翼齐飞”描绘乡村振兴蓝图
甘蔗产业的崛起,并未让申安村的发展画上句号。罗旺彬深谙“一条腿走路不稳”的道理,在甘蔗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同步启动了另一个强劲引擎——就业帮扶车间。
2020年3月,罗旺彬争取到自治区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350万元资金。利用这笔资金,申安村当年9月就建成了两个村集体经济厂房,总面积2200平方米。“经过招商,在村集体经济厂房内开办申安玩具厂,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同时,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实现村集体收益零的突破。”罗旺彬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0元至2024年收入达25万元。
玩具车间缝纫机嗒嗒作响,村民手指翻飞,柔软的布料化成灵动的玩具。这里为无法外出务工或需要兼顾家庭的150名村民,创造了宝贵的“家门口”就业机会。
“在玩具厂上班,走几步路就到了,既能挣工资又能照顾老人小孩,比去外面打工强太多了!”村民黄秋华的话语里透着满足,手中的活计不停,笑容如阳光般明净。
“仅靠种植甘蔗难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集体企业,发动村民自主创业,多条腿走路,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富起来。”罗旺彬说。
车间里缝纫机的节奏与甘蔗林的摇曳,共同谱写着申安村发展的和谐乐章。甘蔗林与帮扶车间相互守望,产业与就业如同申安村振兴之鸟的双翼,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实现了“两翼齐飞”的壮丽图景。
从最初产业方向的艰难探索与抉择,到田间地头一遍遍耐心推广新技术,再到与企业一轮轮锱铢必较、据理力争的订单谈判,罗旺彬的身影始终在村民最需要的地方出现。他的裤脚永远沾着申安村的泥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户的困难与期盼、每块地的长势与问题。正是这份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像甘蔗一样深深扎根泥土,才催生出申安村今日的甜蜜事业。
美好生活愿景扑面而来
今年3月,驻村工作队迎来新一轮轮换,像以往一样,群众又把罗旺彬留了下来,他继续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村民为何不舍得罗书记离开?在申安村,每个村民都有不同的答案。
村民黄春华和邝积连在玩具车间工作,他们每次都在留任申请书上摁下了手印,挽留罗旺彬。
“罗书记能干事、干实事,我愿意听他的!”2020年,因为文化程度低、家中孩子需要照顾,40多岁的黄春华没法外出务工。罗旺彬了解情况后,鼓励她在玩具车间工作。上班时间自由,离家近,能照顾小孩。现在,黄春华从普通员工干到了管理层。
玩具车间里近50岁的邝积连正专注地给玩具喷漆上色。5年前,他家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屋里是东倒西歪的酒瓶子,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个整日在家睡觉、酗酒的懒汉。父母双亡,没有妻儿,一人饱全家饱,没有压力,面对亲戚朋友以及罗旺彬的多次劝说,邝积连总是反驳说:“老板都是骗人的,打工对我来说没有用。”
罗旺彬不断地做他的思想工作,邝积连终于答应进入玩具车间工作。5年来,他一改往常的懒散,家里变得整洁干净。邝积连笑着说:“自从到车间里面做工,样样都变好了。”
在申安村党支部书记卢恒基眼里,罗旺彬一直保持着工作优先的习惯,尤其成立了罗旺彬工作室后,经常晚上加班到10点,最忙的时候两个月没有回过家。
在申安村甘蔗林深深扎根、节节拔高的年轮里,深深镌刻着驻村第一书记罗旺彬的名字。这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已在申安村的泥土里扎下了根脉,将整整十年的光阴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记者 李鹏钧 通讯员 凌樱娜 李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