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在钦北区贵台镇大路村,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冒着烈日步履匆匆地穿行在田埂农舍间,他便是驻村第一书记黄光。
说起熟悉,他8年前曾在此驻村,如今肩负组织重托再次“回家”。从今年5月再次回到大路村起,“以村为家,以民为本”便成了他最坚定的信念。他迅速融入,倾力奉献,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也赢得了乡亲们发自肺腑的赞誉:“黄书记,是咱自己人!”
脚步丈量 惠民政策精准落地
清晨的大路村,薄雾尚未散尽,黄光便与驻村工作队员的身影出现在蜿蜒的村道上。四个月,100多个日夜,他们起早贪黑,硬是用双脚“量”遍了全村19个村民小组。每一次入户,都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更承载着将党的温暖精准送达的使命。
“黄书记,补贴领到了,真的是非常感谢!”脱贫户黄新领到交通补贴的第一时间,激动地向第一书记黄光报喜。像黄新这样受益的省外务工脱贫户,全村有57人,累计申领补贴17100元。县域内务工的8名脱贫人口也拿到了8000元的劳务补助。在黄光的鼓励下,28户脱贫户积极发展种养业,喜获45547元产业奖补,发展生产的劲头更足了。10名学子的求学路也因“雨露计划”11250元补助而更顺畅。
数字背后,是黄光与队友们一户户核对、一次次跑腿的汗水,最终化为村民舒展的笑容。谁家孩子上学难,谁家生活遇瓶颈,他都记在本上、刻在心里,千方百计解决。
“医”路守护 危急时刻显担当
作为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派出的“医疗书记”,黄光深知健康是村民最大的期盼。一辆私家车,成了村里的“流动120”;一部手机,成了乡亲的“健康热线”。
酷暑正午,监测户苏秀香老奶奶的求助电话响起:“黄书记,我浑身不舒服……”黄光撂下饭碗,驱车赶到,小心翼翼将颤巍巍的老人扶上车,一路疾驰送医。
更揪心的考验接踵而至。脱贫户黄金芳带着哭腔的求救电话扎进黄光心里:“黄书记!庆艺摔断腿了!”孩子的呻吟声清晰可辨。黄光一边火速联系医院骨科专家,一边驾车飞驰。临时铺就的车后座上,少年痛苦蜷缩。黄光强压焦灼,将车开得既快又稳。后续治疗中,他比亲人还上心,三天两头跑医院协调。当庆艺小朋友康复出院,黄金芳紧握黄光的手,热泪盈眶:“没有您,孩子这腿就耽误了……”
为行动不便的脱贫户、预警户办理残疾鉴定,黄光跑得格外勤。他依托后盾单位开通“绿色通道”,高效完成鉴定、盖章、申请。残疾证到手,他踩着田埂送上门,还陪着去办补助。拿到补助的老人哽咽道:“黄书记,您让咱也能挺直腰杆活了!”驻村以来,他协助9人次脱贫群众赴医院诊疗,多次为慢病患者送药上门,细心叮嘱用药,真正把“群众事”当作“天大的事”。
爱心助农 破解滞销富口袋
村民的米袋子、钱夹子,始终是黄光的牵挂。“多跑一趟,就多解一难”是他的口头禅。如何让村民的辛劳变收入?他将目光投向后盾单位——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瞧这金灿灿的玉米!”“甜滋滋的豆腐花!”“我要10斤玉米”“我们科室5箱豆腐花”……两场“爱心助农认购会”在医院食堂前火热上演,大路村的土特产成了抢手货。
黄光既是组织者又是推销员,看着农产品换成一沓沓钞票,农户们喜笑颜开:“以前愁卖不动要烂地里,黄书记一招呼,全变现钱!”两次活动,帮助村民销售了900斤玉米、600箱豆腐花,认购金额达15000元,有效破解了滞销难题,鼓了村民腰包,甜了百姓心头。
从田间地头到农家院落,从解决“看病难”到破解“销售难”,黄光的身影已融入大路村的山水。他带来的不仅是资源,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滚烫的初心。他诠释了“第一书记”的使命——不是过客,而是把根扎进泥土、把心贴近百姓的人。
如今在大路村,提起“黄书记”,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他如一缕暖阳,驱散生活阴霾,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他的故事,仍在贵台镇这片热土上,续写着干群情深的动人篇章。(记者 唐云建 通讯员 张望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