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入户宣传移风易俗。那彭镇供图
在钦南区那彭镇的田间巷陌,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正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最鲜活的底色。
近年来,那彭镇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抓手,紧扣群众需求,通过“志愿服务+”模式串联起政策宣讲、技术帮扶、文化惠民等多元实践,让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志愿服务+环境整治” 绘就宜居乡村新风貌
“以前房前屋后堆杂物,现在家家户户比整洁。”村民庞大姐道出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
那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志愿服务为依托,创新推行“志愿示范+群众自治”模式,组建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今年以来,开展道路清理、卫生整治20余次,同时,将垃圾分类、环境卫生等纳入村规民约及文明实践积分制指标体系,通过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乡村环境从“一时净”转变为“时时美”。截至目前,全镇11个村获得文明村称号,占比达80%,宜居底色愈发鲜亮。
“志愿服务+移风易俗” 涵养文明乡风新风尚
“现在办喜事提倡简办了……”志愿者走村入户宣讲新风尚的声音,在村里回荡。
那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移风易俗宣传新模式,将志愿服务与移风易俗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镇、村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阵地作用,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理论宣讲、文明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移风易俗理念入脑入心。今年该镇申报的2个移风易俗重点村,正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让喜事新办、婚事简办的新风尚在乡土间扎根生长。
“志愿服务+技术帮扶” 激活产业兴旺新动能
“马铃薯平均亩产超4000斤,这多亏了农技志愿者的技术指导!”“辣椒种植的门道一学就会,心里更有底了!”群众的赞叹里,藏着产业增效的密码。
为产业提质增效,那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农技志愿者把农技服务送到农业生产一线,向群众讲授预防病虫害、田间管理等技术,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科技支持。今年已开展技术下乡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从课堂到地头的“零距离”指导,让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助力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如今的那彭镇,志愿服务早已融入乡村每一寸土壤。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扎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他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开展便民利民、法制宣讲、技术下乡等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拉近文明实践与群众的距离,以动人的色彩为群众幸福生活添砖加瓦,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戴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