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当兵,我当兵,我的儿子和孙子们也当兵,我家已经有五块牌匾了。”说起一家四代人的军旅情结,今年已经83岁的黎其熹老人言语里满是自豪。
在灵山县那隆镇尤甘村委松木冲村,有一户人家门楣上悬挂着五块闪闪发亮的“光荣之家”牌匾。对于四代从军的黎其熹一家来说,这不仅仅是“光荣之家”的牌匾,更流淌着跨越近八十年的热血与守望。
一家四代从军路,薪火相传家国情。在大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四代人先后穿上军装,扛起钢枪,保家卫国。这是血脉的传承,更是家国情怀的延续。
1948年,年仅19岁的韦绸业在合浦常乐战斗中壮烈牺牲,留下一女儿韦汝娟。成年后的韦汝娟女士正是黎其熹配偶,从这时起军旅情结便成为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几代人紧紧系在一起。
1960年,年满18岁的黎其熹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参军。“青年人就是要保家卫国的!”回忆起入伍初衷,这位老人眼里仍闪烁出光芒。从戎近13年,他在部队锤炼出坚韧品格,退役后仍选择扎根在基层一线服务,在三隆镇供销社工作的他负责收购农副产品,并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题,保障了城乡经济循环。
“他工作认真,一分一厘都不差的。”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三隆镇大田江村的村民们提起他仍称赞不已。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作为黎其熹的长子,黎建相从小就听父亲讲述部队中的精彩生活,每每讲起军营故事,父亲眼里总闪着光,听着听着,他心里对军营产生了无限向往。1992年黎建相入伍,在四川军营接过钢枪,继续守护山河。
军营的故事在这个家庭代代相传,2014年黎其熹的长孙黎定维收到了一张来自政府的入伍宣传单,在得到长辈的一致支持后,他参军入伍。在部队八年期间,他表现优秀并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后他延续军人作风,以身作则带头支持尤甘村建设,参与集资1.2万余元用于推动村庄文体活动中心修建,他也与祖辈一样选择在乡村继续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党支部每次开展活动,他都积极参与,活动场所、村庄道路等项目建设落实,他们一家人都很支持。”尤甘村党支部书记赖德锋说。
“祖辈教会了我们责任与担当,部队锤炼了血性与胆气。”小孙子黎定辉也跟着祖辈的步伐,2022年毅然选择报名参军,在广东省某部队担任导弹射手。2024年退伍后,他脱下戎装换上蓝装,成为灵山县消防救援队伍的一员,不变的仍是守护万家灯火的责任与使命。
从韦绸业到黎定辉,相隔近八十年的军旅岁月,不同年代一样的情怀,他们用忠勇续写精忠报国,用青春热血续写以身报国的红色家风。
这跨越近八十年的接力,是一个家庭的信仰传承,更是无数那隆镇人民家国情怀的缩影。那隆镇党委书记苏之锡表示,多年来,那隆镇始终保持着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每年向部队输送的优秀青年超30人,数量稳居全县前列,将报效祖国的“接力棒”稳稳地传下去。期间更是涌现出优秀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从2021年以来,荣获二等功1人,三等功13人次,“四有”优秀士兵更是达131人,他们用热血和忠诚续写新时代华章,“光荣之家”的牌匾在岁月沉淀中愈发耀眼。(胡秋萍 周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