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时胜 苏政华 通讯员 翁培耀)在9月24日开幕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上,由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遴选的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正式发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案例集收录的9个案例中,钦州市海湾生态减灾案例成为广西唯一一个被收录的案例。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暴潮、海浪、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风险日益加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2023年,自然资源部与 IUCN联合发布了首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为沿海地区统筹生态、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2025年,自然资源部与 IUCN 再度合作,采用NbS自评估,遴选并发布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涵盖了红树林、滨海盐沼、砂质海岸等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以及海堤生态化建设等,探索应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参与、碳汇核算交易等多种创新机制,注重发挥防灾减灾、生态功能提升、气候变化适应减缓、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综合效益。
钦州地处中国南部沿海,是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出海口。钦州湾内设有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中外政府间合作建设的第三个国际园区。
园区两侧的孔雀湾与永福湾,是红树林的天然分布区,渔业资源丰富。然而,伴随周边高强度建设开发及人为活动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海岸旅游资源受损。
中国竞彩网:坚持多举措破局。一是陆海统筹构建生态减灾体系。湾外,打造“沙滩—护坡—防护林”滨海综合沙滩防护体系;湾内,构建“红树林—生态护坡”海岸综合防护体系。共完成红树林修复512.99公顷、岸线修复33.94千米、海湾疏浚296.64万立方米、沙滩补沙36.93万立方米。二是促进资源再利用。将疏浚物分级利用,细颗粒吹填营造红树林宜林地,粗颗粒补沙修复沙滩;利用6000吨牡蛎壳构建防护带,既稳固滩面又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三是推动红树林生态价值“变现”。完成广西首宗红树林碳汇交易,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四是同步构建智慧海洋预警减灾体系。实现红树林生长实时监测、海洋灾害提前预警,促进“被动减灾”向“主动御灾”转型。
经过系统治理、整体修复,红树林与生态护坡形成有效防护屏障,区域波高衰减率最高达32.4%;沙滩补沙后波高衰减率最高达63.7%;潮沟疏通后涨落潮累计潮量提升10.7%—18.1%。生态系统全面复苏,鸟类种类增加,红树林群落正向演替,潮间带和底栖生物种数分别提高了57%、21%。绿色经济加速发展,区域旅游消费达27.22亿元,带动产业集聚,获评国家AAA级景区。红树林海洋科普馆获评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
此次,钦州海湾生态减灾案例作为范本入选,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及仙台减灾框架目标,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滨海地区落地,携手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韧性海岸贡献了“钦州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