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制作竹编。 记者 梁 生 通讯员 陈巧贤 摄
(记者 梁 生 通讯员 陈巧贤)当古老的竹编技艺遇上灵动的心灵,当柔韧的竹篾在指尖绽放新生,市第十六中学课后服务社团正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动舞台。本学期该校继续依托“双减”政策,开设竹编非遗社团,通过“课程+实践+展示”的立体化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新活力。
教师们从基础入门到创意进阶,逐步带领学生们解锁竹编的奥秘。同学们在课堂了解竹子从选材,经历破竹、刮青、编篾等工序摇身成为手中光滑的竹篾条。学习着从简单的平面编织到学习“十字”“人字”“回字”“六角编”等基础编织技法,编织出富有装饰性和趣味性的编织装饰画;再到立体编织,尝试制作竹船、风铃、香囊、灯笼、篮子,葫芦、花瓶等小工艺品,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空间思维与动手能力。
当竹编从历史走进课堂,当青春活力的手接过匠人的接力棒,传统文化的基因已悄然注入接班人的心。这场非遗之旅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启蒙。该校将继续以艺术为桥梁,让非遗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绽放出传统与未来交相辉映的美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