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钦北区新棠镇那黎村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成为广西乡村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那黎村坐落于新棠镇东部,拥有10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700多人。这里不仅拥有300余株树龄超三百年的古荔枝树,更是“珍珠红荔”母产地,6000亩荔枝林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想。
近年来,那黎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将移风易俗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推动形成崇德向善、文明有序的乡村新风尚。先后荣获自治区“美丽村屯”建设示范点、第二批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钦州市“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钦州市第十八批文明村等多项荣誉,如今再添“全国文明村”桂冠,让文明新风在壮乡沃土上更加枝繁叶茂。
党建领航破陋习 村规民约润人心
“以前在村里办一场婚事要花十几万元,现在按村规办,一样风风光光,还不用‘随礼’!”那黎村村民雷德进感慨道。2025年春节前,女儿出嫁时,按照村里新规定办了10桌喜宴,坚持“零随礼”原则,不仅没丢面子,反而成为全村争相效仿的文明典范。
近年来,那黎村把修订村规民约作为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坚持“群众事群众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干部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将“零随礼”、抵制天价彩礼等内容明确写入村规民约。那黎村党总支书记朱江表示,通过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步破除铺张浪费、攀比之风。
在“支部引领+新乡贤带动”的模式下,村民理事会发动群众捐资捐物20多万元、投工投劳8000多人次,建成了“对歌亭”和通往“珍珠红荔”产区的“小康路”。针对红白事,村里创新“一条龙”服务,带头在春节和红白事推行低随礼、零随礼,压缩了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聚餐人数规模,喜宴桌数从平均30桌降至10桌,礼金从人均300元降至100元以内,办事时长也从3天缩短为1天,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党建引领不仅改风气,更促发展。那黎村通过“党建+能人带动”的发展模式,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种植“巨峰”葡萄、“法兰地”草莓等特色农产品,每年举办荔枝采摘节吸引客商游客,村民增收渠道越走越宽。
乡音唱响新风尚 文化铸魂树新风
“乡风文明耀黎湾,花开百鸟喧,村中好人好事多,老少乐连连……”在那黎村对歌亭,文艺队队长归春秀正带领队员用壮语演唱自创山歌。这支村民自发组建的队伍,把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道理,揉进山歌、小品里,用“家常话”讲透“大道理”,广受群众欢迎。
该村创新推出“文化+宣讲”新模式,巧用“山歌唱理论”来说事、论理、讲法。文艺队创作的壮乡歌曲登上钦北区“村晚”,《乡风文明耀黎湾》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流行曲”,小品《抵制天价彩礼》演绎“零彩礼促成良缘”的故事,生动传递婚俗新风,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作用,结合不同节庆的特色,让移风易俗融入日常。”朱江介绍。2024年以来,村里围绕春节、“广西三月三”、荔枝采摘节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涵盖文艺汇演、文体活动、理论宣讲等多个类别,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有力营造了破陋习、树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推动移风易俗与文明乡风深度融合、落地见效。
善治聚力绘新景 文明花开幸福来
如今的那黎村,硬化道路干净整洁,农家院落窗明几净,文化墙上的彩绘生动鲜活,凉亭下老人们悠闲聊天——这幅宜居图景,是文明善治的生动注脚。“现在比的不是酒席大小,是积分多少、家风好不好!”村民理事会会长雷德将的话,道出了村里的新风气。
为激发村民参与中国竞彩网的积极性,村里推行“道德超市+文明积分”制度,将环境卫生、邻里互助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实物奖励。还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黎湾人”等评选活动,8户家庭获评市、区“十星级文明户”,19名村民成了“六好”身边榜样,50米“文明长廊”集中展示先进事迹,形成“人人争先进、户户创文明”的浓厚氛围。
此外,该村连续8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累计发放助学金超18万元,激励本村学子成才。禁毒巡防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村里实现“零电诈”,连续15年无制毒、贩毒、吸毒现象,实现从“吸毒村”到“无毒示范村”的蜕变。
从钦北区文明村、钦州市文明村,到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再到“全国文明村”,那黎村一步步夯实文明根基,绘就出一幅乡风淳、环境美、产业兴的美好画卷。(记者 陈 妮 实习生 李思琦 通讯员 余业远)